行业资讯
山东省智慧课程建设:让AI从“解题工具”变为 “认知伙伴”
2025年4月,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发布《关于开展2025年山东省智慧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,推动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模式创新。通过建设一批理念先进、设计科学、应用效果显著的示范性创新性智慧课程,推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,促进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发展,激发广大教师运用 AI 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,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,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。欧倍尔智慧课程为院校教学提供一站式智慧课程解决方案,包含AI应用场景、知识图谱、课前课中课后方案建设与Ai授课方案、资源检索推荐与数字人教学等服务。
一、政策导向:智慧课程的六大核心命题
在政策文件中,“以学生为中心” 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,具体细化为六大建设标准。从智能辅助工具的应用到富媒体资源的整合,从泛在化教学场景的搭建到实时学情监测,每一项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习体验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优化。
挑战 1: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?
政策要求“提供符合学生差异化的教学内容”,这对传统 “一刀切” 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。
挑战 2:智能工具如何深度融入教学?
引入“智能助教”“虚拟导师”等工具,工具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要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。
挑战 3: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如何落地?
虚拟教室、实验室的搭建需要兼顾教育性与技术可行性,以此避免成为 “数字花瓶”。
挑战 4:数据如何驱动教学决策?
学情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数据统计,而是要挖掘深层学习规律,从而辅助教师精准调整策略。

二、技术破局:智能图谱构建教学新生态
北京欧倍尔智慧课程建设以“AI+教育”为核心思路,通过六大智能图谱(课程体系、知识图谱、能力图谱、问题图谱、思政图谱、课堂图谱)构建教学新生态,系统性回应政策要点。
01知识图谱:教学内容的重构
▷ 数据驱动的内容整合:
AI自动分析并学习上传的教材、论文、实验数据中的知识点,构建包含“定义-原理-案例-应用”的结构化知识网络。例如,在化工原理课程中,知识图谱可将“流动阻力实验”的理论公式、设备构造、操作流程等关联起来,形成立体知识网络。
▷ 动态更新与跨学科融合:
AI自动抓取最新科研成果,更新图谱,打通学科壁垒。如在“传热实验”中,图谱可关联材料科学的热传导理论与机械工程的设备设计,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。

02能力图谱:绘制学生成长的数字画像
▷ 从知识点到能力点的转化:
教师上传教学目标后,系统自动解析为 “核心能力-具体能力-技能点” 三级体系。例如,“化工安全课程” 可拆解为 “风险识别”“应急处置” 等核心能力,每个能力下对应具体实验操作技能。
▷ 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:
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、错误率等数据,生成专属能力画像。如某学生在 “压力测量” 模块薄弱,系统自动推荐相关虚拟实验、微课视频,并调整后续学习顺序。

03问题图谱:精准定位学习难点
▷ 三层问题分类体系:
将问题分为“基本问题-组合问题-复杂问题”,对应不同认知层级。例如,“什么是有效数字” 属于基本问题,“如何设计正交实验方案” 则属于复杂问题,需要调用多知识点解决。
▷ 智能关联与防重复机制:
系统自动识别问题间的逻辑关联,避免重复训练。
三、场景落地: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耦合
政策强调“搭建虚拟教室、实验室和学习社区等泛在化智慧场景”,北京欧倍尔将通过三大资源体系实现这一目标,让技术从“辅助工具”变为“沉浸式学习环境”。
01仿真实训:打破时空的数字实验室
▷ 3D 场景还原真实操作:
在 “继电保护实验” 中,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操作断路器、隔离刀闸等设备,系统实时反馈操作正误。如错误合闸时,界面会弹出 “带负荷拉刀闸危险!” 的警示,并模拟电弧放电现象。
▷ 参数可调的探究式学习:
学生可自主调整实验参数(如流体流速、电压值),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。例如,在 “离心泵性能测定” 中,通过改变转速,实时生成 H-Q、N-Q 曲线,直观理解设备特性。

02AI 工具箱:教师的 “智能教学助手”
▷ 课件与教案的自动化生成:
根据输入的主题,AI一键生成包含教学目标、重难点、案例的 PPT 大纲,并自动匹配虚拟实验视频。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调整风格,高效缩短备课时间。
▷ 智能出题与动态测评:
系统根据知识点难度、学生掌握情况生成个性化试题。如针对“误差分析”模块,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“直接测量值误差计算”的简单题,为相对优秀的学生推送 “复杂系统误差传递”的综合题。
03多终端学习生态:随时随地的泛在课堂
▷ 跨设备无缝衔接:
学生可通过PC端进行虚拟实验操作,用手机端观看微课视频等等。所有学习数据实时同步,如在手机端完成“理论练习”后,PC 端自动更新“能力画像”进度。
▷ 实时互动与社群学习:
课程内置 “学习社区”功能区,学生可发起“实验数据处理”讨论,教师可以通过AI分析问题,针对性的开展直播答疑。
四、数据闭环:从学情监测到教学决策
政策要求“利用大数据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”,通用方案通过“数据采集-分析-应用”闭环,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洞察。
01多维度学习分析报告
▷ 过程性评价可视化:
系统实时统计学生的视频观看时长、仿真操作步骤正确率、讨论参与度等数据,生成 “学习活跃度雷达图”。例如,某学生 “仿真练习时长” 低于班级均值,但 “理论测试” 成绩优异,可能反映其 “重理论轻实践” 的学习倾向。
▷ 能力达成度评估:
通过对比学生能力画像与课程目标,生成“能力差距分析表”。如“化工安全课程”中,若超过一定比例的学生的“应急处置能力” 未达标,系统智能提示教师增加虚拟应急演练课时。

02AI 驱动的教学决策
▷ 动态调整教学策略,个性化反馈与干预:
基于学情数据,系统自动优化教学计划。如针对学习进度困难的学生,AI自动发送“薄弱点提醒”,对相对优秀的学生,推送前沿科研论文、学科竞赛等“拓展学习包”。
五、长效管理:从课程建设到生态运营
政策强调 “获评课程需持续建设五年,并动态更新资源”,通用方案通过 “平台支撑 - 成果共享 - 质量监控” 机制,保障智慧课程的长期生命力。
▷ 国家级、省级平台的共建共享:
课程支持统一接入 “山东省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、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”等,实现跨校资源流通。
▷ 动态质量监控体系:
系统从资源更新频率、学生满意度、跨校使用量等维度对课程进行评估。对连续两年“资源零更新”或学生差评率超过设定比例的课程,自动触发预警并限期整改。
山东省的智慧课程建设,既是一场技术再革新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再升级。当 AI从“解题工具”变为 “认知伙伴”,当虚拟场景成为“实践延伸”,教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, “以学生为中心” 的初心,让每一个学习者,都能在技术的赋能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。